新闻中心
标准规范 | 防雷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发表时间:2025-08-09 22:10:06
Image




防雷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防雷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一、适用范围

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


二、防雷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一)未将防雷安全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包括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清单、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制度规定)的。

(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未落实防雷安全责任制度和强制性标准的。

(三)雷电防护装置未经设计审核或者设计审核不合格施工的;未经竣工验收或者竣工验收不合格交付使用的。

(四)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中弄虚作假的。

(五)未按国家有关标准采取雷电防护措施的;雷电防护装置失效的。

(六)未执行雷电防护装置定期检测制度,或经检测不合格而未按规定整改的。

(七)委托低于相应资质等级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对其进行定期检测的。


三、标准的解释

本判定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负责解释。




解 读

该解读从责任体系缺失隐患、责任制度未落实、设计施工违规、防护措施失效、未定期检测或整改、委托无资质机构检测等6个方面对《防雷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进行通俗化解读,帮助公众了解防雷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情形,便于非专业人员初步判断。


1、责任体系缺失隐患

未将防雷安全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包括全员岗位责任清单、风险管控制度等)。

通俗解读:单位未明确防雷安全由谁负责、如何管理,制度文件或应急预案中未提及防雷要求。


公众如何判断:

  • 查看单位公示的安全生产制度或应急预案,若全文无“防雷”“雷电防护”相关内容,可能存在问题。


询问员工是否接受过防雷安全培训。


2、责任制度未落实

原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未落实防雷安全责任制度和强制性标准。

通俗解读:虽有制度但未执行,如未按国家强制标准安装避雷设备或未定期检查。


公众如何判断:

  • 观察易燃易爆场所(如加油站、化工厂)是否有避雷针、接地线等装置。

  • 若已知设备老化却未维修,或员工违规操作(如在雷雨天露天装卸油料),则属隐患。


3、设计施工违规

原文:雷电防护装置未经设计审核或验收不合格仍施工/使用;设计施工中弄虚作假。

通俗解读:避雷设施的设计图纸未通过气象部门审批,或施工偷工减料(如用劣质材料)。


公众如何判断:

  • 要求物业或管理方出示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验收合格证明(通常由气象局签发)。

  • 若发现避雷针锈蚀严重、连接线断裂等明显缺陷,可能验收造假。


4、防护措施失效

原文:未按国家标准采取防护措施;雷电防护装置失效(如损坏、功能丧失)。

通俗解读:该装避雷设备的地方没装,或装了但已损坏无法防雷。


公众如何判断:

  • 检查屋顶避雷针是否完好,接地线是否被拆除或覆盖。

  • 雷雨后观察设备有无烧灼痕迹、断裂等异常。


5、未定期检测或整改

原文:未执行定期检测制度,或检测不合格却未整改。

通俗解读:避雷设施需每年检测,不合格必须维修,否则视为重大隐患。


公众如何判断:

  • 要求查看最近的《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检测单位需有气象局资质)。

  • 若报告显示“不合格”却无维修记录,即可初步判定。


6、委托无资质机构检测

原文:委托低于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进行定期检测。

通俗解读:请不具备气象局认证的机构做检测,报告无效。


公众如何判断:

  • 核对检测报告上的单位名称,通过气象局官网查询其资质等级。

  • 若检测单位无CMA认证标志,则涉嫌违规。




总 结


公众可关注的三大核心点

  • 查责任:单位是否公开防雷安全制度  员工是否知晓职责  

  • 查设备:避雷装置是否完好  有无明显破损或缺失  

  • 查报告:是否有最新的防雷检测合格报告  检测单位是否具备气象局颁发的资质


以上标准依据中国气象局《防雷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适用于油库、化学品仓库、旅游景区等雷电高风险场所。普通公众通过观察制度公示、设备状态和检测报告,即可对隐患进行基础识别,发现问题可向当地监管部门举报。




Image
自然界中的雷电不可能消失
人类对技术进步的向往和冲动也不可能终止
技术进步带来的潜在威胁
只能靠技术的继续进步来解决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