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洞察前沿,把握趋势」
中国防雷每周为您精选最具价值的行业动态、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在这个技术飞速迭代、安全需求不断提升的时代,及时掌握行业脉搏至关重要。本周,风电防雷国际标准取得关键进展、电网智能监测项目落地见效、多项创新专利涌现,展现了雷电防护技术智能化、集成化发展的强劲势头。让我们一同聚焦本周亮点!
一、风电防雷:
标准引领,方案升级
1. 大叶片防雷系统通过新版IEC标准严苛测试
乾源风电与国家电气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联手,基于IEC 61400-24:2019附录D,创新性地在模拟真实运行环境下(含电加热系统)对风机叶片防雷系统进行了全工况验证。本次测试结果将作为IEC标准修订的重要依据,标志着中国风电防雷技术正向国际标准输出,推动全球行业技术升级。

2. 风电场集电线路综合防雷改造启动
中广核河南安广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防雷改造项目引人注目。针对传统避雷器效果不佳导致的雷击跳闸和设备损坏问题,项目计划部署非线性多间隙线路避雷器与多针型限流接闪器。技术方案推荐“混合防护策略”:叶片采用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通过电晕放电中和雷云电荷),塔顶加装新型直击雷保护装置(如ESE避雷针或电荷转移系统),并严格确保接地电阻≤4Ω,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护体系。
二、智能监测:
数字赋能,运维革新
1. 电网避雷器远程监测成效显著
国网金昌供电公司成功完成330kV东大滩变电站避雷器数字化改造。通过加装智能终端,实时采集泄漏电流、动作次数等核心数据并加密回传后台。单站检查时间从3小时大幅缩短至10分钟,在高温天气下有效规避了人工巡检风险,提升了运维效率和安全性。
2. 电涌保护器(SPD)健康监测专利发布
济南华云科雷申请的新型SPD专利引人关注。该技术可实时监测漏电流、电压、温湿度等多项参数,通过算法生成“综合健康指数”,实现对SPD劣化风险的精准预判。设备顶部设有状态观察窗,便于现场人员直观判断,确保故障模块得以及时更换。
3. 雷电防护模块状态监测电路获专利
成都高新区某企业推出的新型监测电路专利,集成了脉冲计数、状态评估及数据存储功能。该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防护模块无法存储和分析工作历史数据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故障发生后的追溯分析能力。
三、电网防雷:
精准施策,强化基础
1. 接地系统精准检测与优化
国网祁阳市供电公司在雷击高风险区,运用高精度接地电阻测试仪并结合无人机巡检,对杆塔接地装置进行全面“体检”。通过优化接地网布局、更换耐腐蚀材料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山区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2. 新型直击雷防护装置应用拓展
四、专利与材料:
电路创新,根基稳固
1. 射频防雷电路实现信号与防护兼顾
中航光电的“带馈电射频防雷电路”专利,巧妙利用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的特性:正常工作时保持高阻状态确保信号无损传输,遭遇雷击时则瞬间低阻导通泄放巨大能量。其核心在于反向工作电压精准设定于馈电电压与雷电电压之间,完美平衡防护效能与信号稳定性。
2. 材料与接地结构优化提升可靠性
行业持续关注防雷设备材料的耐腐蚀性(如多短针放散装置),并不断优化接地网结构(如环形、网状设计),目标将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甚至更低(如风电要求≤4Ω),确保雷电流高效、安全泄放入地。
■ 行业趋势瞭望
标准国际化:中国风电防雷测试方案影响IEC标准修订,推动全球技术规范统一。
运维智能化:从电网避雷器到终端SPD,实时状态监测与健康评估已成为不可逆的主流趋势。
防护集成化:“混合防护策略”在风电场的实践、电路级防护的精密设计、检测手段的多元化(如无人机),无不体现着综合化、系统化的防护理念日益深化。
本周的「防雷瞭望」就到这里。风电防雷的标准突破、智能监测的落地应用、创新专利的不断涌现,都预示着雷电防护行业正朝着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坚定前行。我们将持续为您跟踪报道行业最新进展与深度分析。
敬请期待!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您最关心的防雷领域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