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防雷创新 | 突破传统等电位连接测量!精准低电阻专利助力防雷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精细化发展
发表时间:2025-08-14 21:45:14
Image





「 导语 」

雷电无情,但防护可以更智能。

长期以来,等电位连接电阻测量精度低、操作繁琐,成为雷电防护系统可靠性的隐患。2025年7月,圣其安全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凭借一项精准低电阻测量的发明专利,为行业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从精准测量到智能监测,这项技术有望持续改变防雷系统的建设与运维方式,让雷电防护进入“可量化、可在线、可智能管理”的新时代。




行业痛点

传统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在雷电防护领域,等电位连接是保障建筑物、电力设备及工业场景安全的重要环节,而其电阻值的准确测量直接关系到防雷系统的可靠性。然而,长期以来,传统人工测量方法存在诸多技术瓶颈:



人工操作不规范:常导致测量偏差:例如除锈不彻底会使测试点存在氧化层或污渍,增大接触电阻;

个人操作习惯差异:测试人员往往因习惯不同,使得施加的压接力大小不一,会导致表笔与测试点的接触电阻不稳定;

测试导线长度不统一:长度不统一带来的自身电阻的差异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这些问题叠加,使得测量结果缺乏可靠性,增加了防雷系统失效的风险,尤其在大型机房、复杂工业场景中尤为突出。




技术突破:

精准等电位连接测量方法及系统




20257月,圣其安全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获得了基于精准低电阻的等电位连接测量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9738614A



专利基本概况

基于精准低电阻的等电位连接测量方法及系统针对传统等电位连接电阻测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法易受温度变化和机械应力干扰导致动态测量误差大的问题,还弥补了现有仪器功能单一(仅支持单点测量,缺乏连续监测和自动化分析能力)、大电流测量需手动换挡(操作繁琐)、无法实时补偿环境参数等缺陷,更有效规避了人工测试中因人为因素引入的干扰。



核心创新方案

该专利提出的方案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实现了精准测量:前端智能终端采用弹性压接结构,能实时采集环境参数并建立动态补偿参数数据库从而消除温度漂移和机械形变对电阻值的影响;结合标准电阻网络对多通道进行分时校准,有效提升了校准效率和一致性。同时,采用电流端(I+/I-)与电压端(V+/V-)分离的设计,可消除接触电阻干扰,支持微弱信号(mV 级)采集;集成1kHz 采样率的高分辨率ADC 芯片,进一步提升了数据采集精度。



数据处理与智能化应用

在数据处理方面,系统基于动态校准系数和算法模型,能自动识别并剔除电磁干扰、噪声等异常数据,保障数据的可靠性。智能终端配合智能物联网关,可通过TCP/WIFI/LoRa/4G/5G 将数据接入安全风险要素智控平台,实现事前预警、事中定位、智能研判及智能监管。该方案首次将动态补偿算法与四线制测量相结合,彻底解决了传统方法的环境干扰难题;多通道同步测量能力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系统支持多业态、多要素的融合集成,推动雷电安全防护向体系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行业展望、未来可期




这项发明专利凭借动态补偿算法和智能化设计,显著提升了等电位连接电阻测量的精度与可靠性,适用于大型机房、建筑物或工业场景等复杂环境。为雷电防护系统及工业电气安全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具备显著的技术领先性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我们期待,下期再探

行业上下游企业了解最新技术,探索在各自场景的应用;防雷专家与技术人员在评论区分享对智能测量与在线监测系统未来发展的见解;推动行业整体升级,实现防雷安全可量化、可追溯、可智能管理。


雷电防护的未来正在向智能化、精细化、数字化迈进,这项专利的问世,无疑为行业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往期推荐

标准规范 | 防雷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行业知识 | 接地工程问题大全,附法规标准依据

防雷技术 | 基于隧穿磁阻效应的数字化电涌保护器研制

Image